第510期:《浙江理工大学报》
浙江理工大学:第510期:《浙江理工大学报》
  • 情怀为骨, 学识为翼

    摘要:编者按:近年来,我省广大教师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为高等教育发展和农村教育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此前,浙江省教育厅授予99名教师省级优秀教师暨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称号,我校周赳、丁先锋、李小云三位教师获得此项荣誉。情怀为骨, 学识为翼—— —访我校“省高校优秀教师”丁先锋教授   每晚,当教学楼褪去了一天的疲惫在黑夜里安享明月时,总有一盏灯在生科院的三楼静静地亮着。对于生科院的学生,那是他们熟悉的丁老师,那一盏灯,是陪伴,更是激励,也是一种温热的感动。  眼中是纯粹的专注心之所向,一往无前2005年,丁先锋从江南大学来到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原本从事化学领域的她开始接触不太熟悉的生物领域。在一次偶然的学术交流中,她与美国休斯顿大学的一位也是化学出身的教授碰出科研火花,于是丁先锋对肿瘤基因芯片的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与北京大学合作申请了“863”计划项目,次年带着两名研究生前往休斯顿大学进行课题相关研究。  来到理工的13年,丁先锋一直从事肿瘤DNA及RNA研究的技术开发工作,开展肿瘤相关保守非编码RNA的筛选与功能鉴定。她发表的论文在goole学术上被引用上千次,申请并授权多项专利。除此之外,她还建立了微量血清特异的miRNA分离纯化技术;利用高通量荧光定量PCR,系统发现并验证肿瘤相关的血清mi?croRNA;在对miRNA在肿瘤发生中的生物学功能开展前沿研究中,其成果更是获2015年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在肿瘤早期诊断方面,虽然丁先锋与浙江省肿瘤医院等开展了比较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是对于更深入的机理研究实验室一直无法突破。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拓展自己的研究,2015年6月她选择了偏僻的美国密西西比大学访学,开展LncRNA与肿瘤的机理实验。一年的访问期间,她每天就像学生一样背着书包,不断查阅文献,将所有资料和一天的餐饭都带上,专心致志地在实 验 室 里 埋 头 苦 干。终 于 在2017年,LncRNAAK023948在AKT中的正向调控研究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这一年她将实验结果写了3个专利,2个已经授权。  丁先锋表示,那段出国访问的时光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感受到国外在生物领域的先进技术和高水平团队的同时,也非常享受纯粹清净的科研环境。“我喜欢去追求我真正喜欢的东西,而不是应和热点和潮流。”她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路,却将其走出繁花似锦。  胸中是博大的情怀教书育人,不忘初心“教书挺有趣的。”出生世代书香教师世家的丁先锋在谈到她的教师生涯时,笑道,“主要是有一种使命感。作为一个教师,就要不忘初心。”  说起学生,丁先锋脸上充满了骄傲和欣慰。2005年到浙江理工大学工作以来,她作为本科生导师指导的学生成果喜人,其中有的赴国际各知名高校机构攻读博士硕士研究生,有的前往世界顶尖企业就业。2013年,丁先锋指导学生蒋理想团队更是在“挑战杯”国赛中取得了二等奖的优异成绩。谈到这次竞赛,丁先锋开玩笑地说:“我从来就认为自己的学生该拿奖。”  说起卵巢癌早期诊断这一“挑战杯”项目,这是基于丁先锋和浙江省肿瘤医院合作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临床问题,她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与合作的医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病人的临床表现、药物的临床药效,学生原先对纯理论课程所抱有的困惑都在临床实验中引刃而解了。“纯理论的东西,可能学生在没有介入临床的情况下会一头雾水,但是通过临床医生的讲解,这些东西就变得十分生动形象。”她一直坚信,只有通过临床数据与理论数据的对比,课题的研究才会具有实际的意义。正是丁先锋将教学融于实际的指导方法,让这一次的科研竞赛结出了丰美的果实。  2017年,她送走了生科院历史上第一个生物技术全英班。在教导全英班的过程中,没有先例,没有前人经验,丁先锋一步步地摸索着前进的道路。“全英班的同学都说自己是小白鼠,是第一批实验者。”她回忆道。  对于全英班来说,最难跨越的点是对专业术语的理解。全英班的教学要求是全英文授课,所以她在最初最艰难的时候需要逐字逐句地进行讲解,拎出其中的关键词,一遍又一遍地解释。必要时,她甚至会用默写的方式考察学生的专业术语掌握程度。提纲挈领的讲解,收放有度的教学,体现了“丁先锋式”的严厉和温柔。  作为生科院首批全英文班的班主任,她非常注重学生的思想梳理、稳定专业思想工作。经过4年的班风学风建设,班级在全院起到带头模范作用,学习成绩、科研工作、学术成果等具有明显优势:班级第一次英文CET4通过率100%,CET6通过率更是接近90%;19名同学11人考取名校,4人出国继续深造。  教授知识、挖掘潜力、陪伴进步,便是丁先锋的初心。  心中是不求回报的博爱身体力行,默默付出。科研与教学方面的勤奋认真,并没有让丁先锋的生活变得单一,对学生的倾心关注使她生活充满了阳光。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她与每个学生的邮件来往不计其数。她提醒学生使用国内外通用的邮箱收发邮件,修正学生的邮件格式,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 —无论是学习上的难题还是生活上的窘境。在她的指导下,学生快速成长起来。封封邮件里,都藏着丁先锋对学生的拳拳爱护。  丁先锋把自己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给了教育事业。每天一大早,她都会准时出现在教学楼准备一天的工作,直到晚上八九点钟才离开。偶尔遇到沮丧的学生,她像妈妈一样开导。“记得我曾经有一个学生,她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上遇到了一些问题想要找我谈。我那天很忙,晚上六七点才回复,我便约她晚上八点钟在操场见面,我们就围着操场一圈一圈地边走边聊。即便最后聊到很晚,我仍然很欣慰,因为我的学生获得了启发。”  在她心中,教师就是一个永远倾尽所有,无私奉献的职业,这也是她的使命。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对于老师,学生就像是窗前略作停留就飞离的鸟儿,可对于学生,老师又何尝不是呢?她飞翔的样子,深深烙印在学生的心里。那是一种以深沉的情怀为骨,以对知识和教育的热爱为翼的美。  全媒体中心校报四部:耿娜 许雯琦/文

  • 春风化作雨 资助暖人心

    摘要:编者按:11月14日,由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教育厅主办的2018年省学生资助“两美风采”展示活动在浙江中医药大学举办。我校辅导员陈璐获评学生资助“最美人物”20强,校友胡鉴清学生资助事迹获评“最美故事”。春风化作雨 资助暖人心—— —记省学生资助“两美人物”、我校辅导员陈璐   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每天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翻阅困难生材料、时不时给已经毕业多年的贫困生打电话询问近况……多年来,艺设学院的辅导员陈璐一直保留着这些习惯。  作为一名从事16年的一线辅导员,陈璐在辅导员队伍里可谓是“老干部”一名,谈及自己的工作,陈璐最引以为豪的就是大学生资助工作。  从事大学生资助工作十余年来,陈璐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诠释了“替贫困学生着想,为贫困学生服务”的工作理念,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每个困难生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那时我大一刚入学,在办贷款的绿色通道,”浙江理工大学14级学生郭春福回忆其与辅导员陈璐的第一次接触:“陈老师一直在忙前忙后地帮我,等我办完手续回到那边已经下午两点了,看到她一个人坐在那边吃盒饭。”这一幕一直深深地烙印在郭春福的脑海里,尽管那时他还不知道“原来这就是陈璐老师”。  “你们碰到任何问题,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来找我!”这是每年新生入学大会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会议上,陈璐都会说的一句话,这是一个承诺,她用自己的行动来兑现它。  在了解到郭春福自幼身体不好,甚至多次收到了病危通知书,却没有向命运低头,做各种恢复训练,高中毕业时成为村里仅有的两名本科生之一等情况后,陈璐决定推荐郭春福参加“感动理工”活动—— —由陈璐与校资助管理中心负责人共同策划的学校品牌活动。  谈及此事,郭春福坦言自己一开始对这项活动不是很了解,“感觉自己不太适合,不是很有信心。”犹疑不定时,是陈璐给了他信心与鼓励。讲解比赛要点和演讲时调动情感的技巧、帮助他改了四五次稿子……在陈璐的指导下,郭春福不断练习、改稿,在2016年的“感动理工”活动中,他凭借自己顽强奋斗的事迹、抑扬顿挫的演讲感染打动了在场的师生,最终拿下了总分第一的好成绩。  在郭春福的眼里,陈璐“亦师亦友”。陈璐不仅是指导老师,更是在生活中关心、爱护他的朋友。“有一次我骨折了急着做手术,陈老师就跑来帮我办好了住院手续。”  陈璐不仅关注在校学生的发展情况,对已经毕业的学生也同样牵挂在心。  对于09级学生许广汉来说,陈璐同样是他生命里雪中送炭的“贵人”。14年8月时已经毕业一年半的他因为母亲摔伤骨裂,决定辞职回家照顾母亲。临行前,他去看望陈老师以作告别。“临走时,陈老师递给了我一个信封,并嘱咐我要好好照顾母亲。”信封里面装着600元钱,许广汉边拒绝边离开,陈老师还委托自己的爱人沈老师,从她家8楼一直追到单元门外把钱又塞到了许广汉的手里。  “不仅如此,沈老师还给我介绍了一个治骨病的老中医,叮嘱我一定要照顾好母亲。”尽管已经过去多年,忆及此事许广汉依然觉得一切都历历在目。  这些不过是多年以来陈璐的资助工作中极其平凡的故事。“每个困难生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陈璐忍不住感慨道。10年下来,陈璐共帮扶过一千多名贫困学子,走访过上百户贫困家庭,最远去过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她所带的贫困生都得到了各种方式的资助,没有一名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  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陈璐老师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她对工作的责任感。”  郭春福和陈璐不仅是被资助者和资助中心负责人的关系,他们还是“同事”—— —郭春福是院勤工助学中心的干事,而陈璐是和他们部门进行工作对接的老师。这种“上下属”关系,让郭春福看到了陈璐老师的另一面。“在日常生活中,她是十分随和的,但是只要涉及到工作,她就会很严谨,追求完美。”每次将学校安排的任务下发给学院学生干部时,陈璐都会将截止日期提前。一是为避免同学们的拖延现象,另外是为了留有一定的检查、修改时间。  陈璐对工作严谨认真,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是一名只讲效率不讲人情的“上司”,在郭春福的心中,陈璐更像和“战士们”并肩作战的“将军”。大二时,已成为中心部长的他和另一名部长负责制作学院助学金的表格。初次制作该表格的两人,到最后才发现格式出现了错误,内容顺序完全被打乱。截止时间已经逼近,无奈之下,郭春福只好向陈璐“求救”。  郭春福深知依照陈璐对待工作严谨的态度,他很可能免不了要接受一番严厉的批评。不料,老师听完他的情况,开口道:“错了就错了,没关系,尽力改回来就好。”这句话一下子冲淡了郭春福内心的焦躁,并注入一股平静。陈璐甚至亲自加入到他们的工作中,和他们一起重做表格。那一天,他们工作到深夜,陈璐在最后还耐心地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点评、指导,并提醒他们在工作时要注意方法。自此,郭春福感觉离陈璐的距离更近了一些,也坚定了他要更认真对待中心工作,以此回报老师对他的照顾与信任的决心。  大三时,凭借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两年有余的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陈璐培养的默契,作为勤工俭学中心主任的郭春福已然是陈璐最得力的助手,他带领着中心的一众部长、干事高效完成学院下达的各项任务,如传承学院募捐图书活动的传统、走访调查受资助学生个人、家庭情况等。他还站上了助学宣讲会的讲台,为新来的学弟学妹们指点迷津。  受陈璐的影响,郭春福也想尽自己所能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提供实际帮助。一次偶然,郭春福发现了一个校内组织的“集赞送kindle”的活动。“就集赞而已,一台kindle可几百上千呢,要是能将这笔钱捐给贫困山区那该多好啊。”事不宜迟,郭春福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周围的同学,并动员他们为他点赞并转发宣传。  郭春富在朋友圈的“求点赞”吸引了陈璐的注意,在得知他的活动计划,陈璐老师在配合转发的同时,还给他提出建议:“与其直接捐款,不如用钱购买一些生活用品寄过去更为直接,天气也冷了,就寄些棉拖鞋给他们吧。”郭春福对陈璐的提议深表赞同,在如愿地得到奖品并转卖后,补上自己的几百块,他购买了几百双拖鞋寄到四川的某贫困县。  陈璐以身作则,引导郭春福等受资助的同学成为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她不仅“授之以鱼”—— —帮助受资助的同学申请学校的助学贷款、奖学金,利用校友资源提供兼职、实习岗位等,让同学们能安心学习,免受生计之忧;更“授之以渔”—— —鼓励受资助生们成为更好的自己,从一名受帮助的人转变为帮助别人的人。  “从门外汉到半个专家,初心不改”尽管陈璐一开始进学校本来想当老师,做辅导员是为了“过渡一下”,但在她慢慢熟悉自己的工作后,她发现资助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是生活的其他部分无法替代的,而这一做,就是十年。  最初,她对资助政策不了解,一遇到问题就向别人求助,现在她俨然成了“专业”的资助工作负责老师,这缘于她的勤勉好学。她说:“从门外汉到半个专家,初心不改。”  她注重将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相结合,不断提高个人科研水平,数次参加浙江省资助管理中心主办的高校辅导员培训班,提高业务水平。她撰写的《真诚沟通 用心交流》被收录在《爱心优雅-浙江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案例选编》一书中。发表论文数篇,方向均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管理,负责的“感动理工”自强自立十佳大学生评选活动被浙江省资助管理中心评为浙江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典型。  在陈璐看来,做好资助工作不仅仅需要对高校的资助政策融会贯通,更要用真心与学生交流:“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负责资助的老师不仅要具备资助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最重要的还是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 —始终以一个朋友或者是姐姐的身份,给予弟弟妹妹们关心,维护学生的尊严。”  在16年的一线辅导员生涯中,陈璐也意识到她并不是单方面给予学生帮助的人,学生们也在用他们的自身经历感染她珍惜当下,笑面人生。“我由衷佩服每一届感动理工的选手们。每一次比赛,我站在台下,我都反问我自己,如果换作是我,我可不可以像他们一样坚强,”陈老师停顿片刻,“我发现我无法果断给出肯定的回答。”  一颗素心,十年坚守,陈璐老师用自己的爱心和责任心助力一届届理工学子圆梦远航,为“幸福浙理”的建设添砖加瓦。她淡淡的,只说了一句话:“我没有什么可以奉献的,除了辛劳和汗水!”  全媒体中心:蔡仪 蒋文婷

  • 把善的种子播撒得更远

    摘要:把善的种子播撒得更远—— —记校友胡鉴清资助学生事迹   “因贫失学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所有学生都应该有通过奋斗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多年前,一场变故让家里一贫如洗,刚考上我校的胡鉴清差点失学。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才得以顺利完成了学业。如今,已成为世界500强企业的领导的他,又尽己所能回馈社会,帮助更多在校的贫困学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由当年的受助者,变成了今日的施助人,胡鉴清说,希望更多有困难的人能得到帮助,把善的种子播洒得更远。  2016年,胡鉴清在母校申请设立“接力棒”助学基金以帮助家境困难的学弟学妹。如今,“接力棒”助学行动得到许多师生的响应,胡鉴清的善举也被评为“浙江省最美爱心资助故事”。  大一的衣服都是老师帮忙买的胡鉴清出生于浙江杭州,从小家境优渥、衣食无忧。2000年夏天,胡鉴清收到来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一家人都为此欣喜,他也开始筹划着美好的大学生活。然而没开心多久,父亲的生意就出了问题。  “我妈跟我说,‘家里只剩200块钱,供不起你上大学了’,我不敢相信我们家突然就变得这么穷了。”胡鉴清说,一直都记得母亲当时痛苦无助的眼神,“我之前在一所中专念设计,能考上本科很不容易,如果就此辍学真的会遗憾一辈子”。  心有不甘的胡鉴清没有就此放弃,他听说国家刚出台了助学贷款的政策,于是找到学院申请到助学贷款。  上学的钱有了,但生活费又是一道难题。“因为我是设计类专业,平时画画需要买颜料、纸笔,也是很大一笔负担。”胡鉴清说,当时每个月有50元的生活补贴,自己只好把吃饭的钱省下来买颜料,即便如此也还是不够。  胡鉴清的勤奋与拮据被老师们看在眼里,许多老师主动过来帮助他。“有些老师看到我吃的很差,时不时带我去教工食堂吃饭或者叫上我一起去外面吃;也有老师说,前段时间买的一件衣服小了,让我拿去穿,我大一的衣服基本都是老师帮买的。”胡鉴清说,如果没有老师们的资助,自己可能大一都熬不下去。大学期间,他身边的每位老师都用最合适的方法去维护他的尊严,用持之以恒的热情融化掉披在他身上自卑的外壳。  感恩他人的赠与和帮助,自强的胡鉴清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一边勤工俭学,一边努力学习,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业,还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每次提及那段大学时光,他总是感念学校老师们的帮助。那时,他就在心里对自己说,以后有了能力一定要帮助贫困家庭的学生,让他们能完成学业、追求梦想。  勿以善小而不为2016年,已是世界500强企业领导的胡鉴清回到母校,表明了自己想资助贫困学子的来意,学校领导深受感动。他与艺设、经管等学院签下合约,成立了“接力棒”公益助学基金,这是他认为的对母校最好的报答。  他表示虽然开始的力量很渺小,但必须要迈出第一步。“一个人不可能改变全世界,但现在资助1个孩子、100个孩子、1000个孩子,以后就能让更多孩子改变命运。可是如果连最初的1都不去做,那么最终所能改变的永远都是0。”胡鉴清说。  基金成立后,胡鉴清便资助了10名学弟学妹。平日里,他还会回到学校跟学生们座谈交流,以自身及身边朋友的经历鼓励他们自强不息,将来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家庭的命运。  胡鉴清说,在这些学生的身上,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除了资金上的捐助,他愿意用自己的感悟去影响这些学弟学妹们。他相信,这种影响会催生更多的自爱、自强,以及更多的善。  “助学基金之所以起名为‘接力棒’,也正是希望这些被资助的学生以后走上社会,自力更生之后,也能够为更多的贫困学弟学妹们尽自己的一份力,反哺母校、反哺社会,勿以善小而不为。”胡鉴清说。  如今,在胡鉴清的带动下,学校已有不少老师及已毕业学生参与到“接力棒”的助学行动中,一棒又一棒的接力相传,一定会有更多人的人生因此改变。  (相关素材编辑自:碧桂园微信公众号)在我校求学期间的胡鉴清(右)0